?

  您現在的位置:主頁 > 他山之石 >
改革賦能“西部魚米之鄉”?幸福編織“精致靚麗隆昌”
文章欄目:他山之石    文章來源:四川日報    發布時間:2021-12-21 09:20



隆昌市稻漁產業活躍廣袤鄉野,助力鄉村振興。 (隆昌市委宣傳部供圖)



隆昌市金鵝街道山川社區天倫逸家康養中心內,老人們正在進行文化活動。 羅清心 攝

“天氣冷了,小龍蝦不肯活動,我得多栽些水草。”在內江隆昌市胡家鎮同心村,稻蝦業主羅浪蹲在蝦田邊仔細觀察小龍蝦的情況。這位“90后”重慶小伙兒從事稻蝦養殖已有6年,說起稻蝦養殖來頭頭是道。同心村由原同心村、學堂村、泡桐村3個村合并而成,借著村級建制調整改革的春風,整合優質資源,積極發展稻漁、柑橘主導產業,強強聯手打造“同心同向”幸福村,助農增收致富。

“物理合并”催生“化學反應”,行政區域的“減法”帶來改革成效的“加法”,隆昌市積極推進兩項改革“后半篇”文章工作,合力促產業、傾力謀服務、聚力優治理,把兩項改革“后半篇”文章往深里抓、實里做,不斷以改革的實際成效回應群眾的殷切期盼。

改革聚合力 重塑鄉村產業新格局

12月17日,內江隆昌市胡家鎮同心村,高標準稻蝦田邊,一輛挖掘機正在平整園區道路。

村級建制調整之后的同心村共有19個居民小組,總人口4700余人。如何才能讓大家都過上幸福生活?通過挨家挨戶調查走訪,村里明確了發展思路——招商引資。

在村“兩委”班子成員的共同努力下,引進業主14個,羅浪正是被當地優越的產業發展基礎所吸引,于2020年6月從重慶市大足區來到胡家鎮同心村,承包150畝高標準稻蝦田開始了綜合種養之路。

胡家鎮黨委書記曾祖會介紹,同心村“三村合一”不僅整合了地域面積,更走活了產業發展的一盤棋,成為胡家鎮鄉村振興雙龍示范區的核心區域。多種產業齊發展,同心村提高了土地利用率、經濟效益,還有力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。

優秀人才、企業的入駐,讓同心村產業發展進入了“快車道”。同心村耕地面積3600畝,現已流轉土地1600畝,村民們既可以流轉土地后進城務工,也可以用田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到產業發展中來,日子越來越有奔頭。

抱團發展,串珠成鏈,做大做強特色產業,正是隆昌市農業的破題之道。隆昌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,將加快推進交通建設、產業發展、小城鎮建設、教育醫療、文化設施等重點建設,以縣城為核心,以中心鎮輻射帶動周邊鎮,以中心村輻射帶動周邊村,做到“一核多片多點”。

產業興,則鄉村興;產業活,則全盤活。兩項改革后,越來越多的“同心村”,活躍在廣袤鄉野,助力產業發展。隆昌市地處四川東南部,地勢相對比較平緩,氣候溫潤,是全國糧食大縣和我國西南地區水產品主產地之一,稻漁綜合種養歷史悠久。近年來,隆昌市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戰略機遇,以“中國西部魚米之鄉”的特色產業名片積極發展丘區稻漁產業。

“人才是改革發展的第一資源。”隆昌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,為發揮基層黨組織核心作用,結合村(社區)“兩委”換屆,隆昌市明確“雙好四強”用人導向,注重從返鄉農民工、家庭能人、退役軍人中選拔一批優秀人才進入村級領導班子,同時,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與招商引資相結合,因地制宜引導發展產業帶動型、資產經營型、服務創收型、鄉村旅游型、資金入股型“五型”集體經濟,推動集體經濟多類型、多渠道、多元化發展,打造“胡家稻蝦”“界市雷竹”“石燕油茶”等產業連片示范帶,帶動周邊產業相近、資源互補的村共同發展壯大。

傾情謀服務 優化配置為民辦實事出新招

自兩項改革工作開展以來,隆昌市由17個鎮2個街道調整為11個鎮2個街道,建制村由原來的354個減少至164個,村平均人口由1633人增加至3375人,增幅107%,村平均幅員面積由2.04平方公里增加至4.3平方公里,增幅110.8%。

“物理合并”催生“化學反應”。在隆昌市金鵝街道山川社區,依托原國營山川機械廠的老廠房,該市建立了首個公建民營的醫養結合養老公寓“天倫逸家康養院”,公寓內居住的大多是原國營山川機械廠的退休工人。山川機械廠是三線建設時期的重要企業,當地政府因地制宜,盤活廠房資源,設立了山川三線建設陳列館、三線建設歷史文化長廊等。

“作為民營資本,我們于2021年1月份接手原山川敬老院的管理,為提高居住質量,對敬老院進行了翻新整修,并打造隆昌市社會福利院項目,定位為中高端醫養機構。”該康養院院長劉崗介紹。

引入專業運營機構承接社區綜合體養老服務,是隆昌市進一步走深做實兩項改革“后半篇”文章的一個縮影。在金鵝街道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,智慧機器人“小福”從今年7月份以來每天都為老人們提供播報新聞、查詢天氣等服務。通過科技賦能,健康服務機構可以為老人提供更及時、更便捷的個性化健康養老服務。

“目前,隆昌市轄區內有34個養老機構,針對轄區內60歲以上人群有15萬多人的現狀,我們還將在構建養老服務體系方面持續發力。”隆昌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,隆昌始終把“增強服務能力”作為抓好兩項改革“后半篇”文章工作的重點任務之一,推進養老事業健康發展,整合醫療衛生機構和敬老院,探索公建民營醫養結合服務新模式,以敬老院為主體,以醫療資源為支撐,借助敬老院的服務優勢,依托醫療衛生機構的醫療技術力量,形成相得益彰、互為促進的醫養格局。

用心暖基層 蹚出城鄉社區治理新路子

“基層治理就是要動心用情,多為百姓干實事。”金鵝街道富順街社區黨委書記張莉介紹,去年11月中旬,新的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亮相,挖掘社區的歷史沿革、名人故事、特色文化,形成了獨特的社區文化氛圍。

服務中心內的紅色茶館講習所頗受群眾喜愛,兩張八仙桌放置其間,桌上擺放有蓋碗茶,配上墻面一幅老式茶館照片,別有一番“到書場、聽槐書、喝蓋碗茶”的風情。群眾置身輕松愉悅的環境中,可以進行政策宣講、矛盾調解等。

富順街社區地處隆昌市城區南部,屬典型的老社區,有32個居民小區,老舊院落占85%以上。“居民以低收入、年齡大的群體為主,在政策咨詢、戶籍遷移、義務診療、家電維修、管道疏通、配鎖開鎖、家政服務等方面需求較多。”張莉介紹,在此背景下,社區聚力打造便民服務型社區,形成“找得到人、解得到難、辦得到事、交得上心”的“四得”服務方法,為完善基層治理體系和提升治理能力探索出一條接地氣的實踐道路。

在“黨建引領+綜合服務+綜治保障+科技賦能”的城鄉社區治理新框架下,90支社會組織在古湖街道社會組織孵化中心孕育而生。“今年6月以來,已外引內培了6支社會組織,分別針對老年人、青少年兒童、困難特殊群體、社區治理等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群眾活動和專業化的社會服務,使3000多人受益。”該中心社會組織聯合黨支部書記賴福林介紹,街道社區還有備案社會組織84支,分布在各社區,為廣大居民群眾提供各項社會工作服務,形成社區、社會組織、社工人才“三社聯動”。

目前,隆昌市正在加快以網格化為底座的綜治中心建設,試點搭建“365紅色云平臺”,設置“黨群110”、廉政直通車、陽光政務等“一鍵通”功能,以“指揮中心+終端電視+手機APP”模式,放大教育宣傳、民情匯集、民生服務等功能。

2020年,隆昌市被民政廳、財政廳確定為首批全省城鄉社區治理試點縣(市、區),隆昌市將城鄉社區治理納入兩項改革“后半篇”文章專項工作之一,并創新性地增加了社會工作服務體系建設專項,整合22個部門參與社區治理試點工作。

用“加法”強引領、用“減法”優服務、用“乘法”壯根基、用“除法”解難題,在書寫兩項改革“后半篇”文章的歷程中,隆昌走出了一條以黨建“一核引領”,社區、社會組織、社工人才“三社聯動”,自治、法治、德治、智治“四治協同”,組織聯建、人才聯用、資源聯享、需求聯應、服務聯動、活動聯辦“六聯互動”的社區治理新路子,一幅城鄉融合發展的美好畫卷,已徐徐展開。 (羅尹)


打印本篇文章    關閉窗口

 

? 欧美a欧美a